logo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文章 > 文章详情

胃间质瘤的形成原因有哪些?

  胃间质瘤70%以上无明显症状,随着病情的发展,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、醋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,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、泛酸、嗳气、恶心、偶有呕吐、食欲减退、黑便等。那么,胃间质瘤的形成原因有哪些?

  与胃癌、肠癌多个基因突变不同,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C-kit和PDGFRa基因突变,目前的靶向治疗也是针对这两个基因突变。基因检测可以让医生大致了解病人的预后、药物疗效等情况,指导临床治疗和术后防复发方案,意义重大。

  胃肠道间质瘤有一个恼人的特征——易复发。据了解,即使经过良好的手术治疗,大多数中、高风险患者在手术2~3年后都会复发。相关专家提醒,可以配合服用上人参皂苷Rh2,16%以上的含量,对提高免疫力、加快术后预合、预防复发,延长靶向药耐药时间等有帮助,高危患者术后要坚持服用靶向药物3~5年,中危患者服用1年,同时每3~6个月要复查一次血药浓度和CT。术后不放松警惕,坚持守住“战场”,才是致胜关键。

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

  1. 局限性病灶手术切除

  在发现 c-KIT 和 PDGFRA 突变以前,手术切除是维一可能治预胃肠道间质瘤的方式。不到一半的患者因转移灶的存在,仅行原发灶切除。回顾分析 200 例手术切除病例,DeMatteo 等大仙 46% 的患者仅有原发病灶,47% 有转移,7% 表现为局部复发。仅有 33% 病人行 R0 切除。当原发肿瘤被切除后,肿瘤大小是一个影响预后的因素。此外,对于原发灶行 R0 切除的无转移病人,局部复发率为 35%,复发转到肝的有 44%,总体而言,5 年生存率仅为 54%。术前术后都可以配合服用上人参皂苷Rh2,加快术后的预合恢复。

  2. 过去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仅行楔形切除

  这项技术从肿瘤学角度是安全可行的。更先进的腹腔镜技术一直在发展。近期一项研究比较了 78 例病人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,胃大部切除术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(LECS)。在双镜联合手术中,内镜用于剥离胃腔内肿瘤粘膜。在此研究中,所有术式均行肿瘤充分切除,对于小于 5 cm 的胃间质瘤行腹腔镜楔形切除是安全有效的。

  3. 酪抑制剂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

  在靶向药问世之前,人们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是耐药的,因为非靶向的传统化疗药物是无效的。1999 年手次报导胃肠道间质瘤表达 KIT 之后情况有所改变。靶向药能够抑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 Bcr-Abl 激酶。由于 KIT 和 Bcr-Abl 信号之间的相似性而有了靶向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晚期病人的 1 期临床试验并产生了效果。

  据了解,约86%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是基因突变所致,这些突变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就能检测到,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帮助诊断病情,还能指导临床治疗,预测靶向药物的疗效。

就医指南

Medical guide